诸界第一因 > 度韶华 > 第六百四十章 理政(二)

第六百四十章 理政(二)

    接下来,姜韶华又令马耀宗补了吏部员外郎一职。

    上一任吏部员外郎,惨死在宫变中。正五品的官职就这么空缺了出来。马耀宗原本在南阳王府做着正七品的典膳,这一跃就升了四级。

    马耀宗虽然年轻,却有宠辱不惊的气度,并未露出狂喜之色,拱手谢了郡主恩典。

    张尚书刚吃过挂落,不便再出言反对,连连冲戴尚书使眼色。

    奈何戴尚书今日像木雕一般,不言不语也不动。

    郡主昨日去了一趟王家,承诺要重用王瑾,给足了王丞相敬重体面。王丞相转头让人给戴尚书周尚书等人送口信,便是张尚书自己也得了口信,在朝堂上不要和郡主作对为难。

    戴尚书周尚书都听王丞相的,唯有张尚书,心中忿忿难平,处处给郡主使绊子。

    张尚书见戴尚书不理会自己,心里有气,又转头去看周尚书。周尚书直接低了头。

    姜韶华淡淡瞥一眼上蹿下跳的张尚书:“张尚书有什么意见?”

    为区区一个五品员外郎的官职和郡主争论,属实小题大做。张尚书心里迅速权衡利弊,讪讪应道:“臣没有意见。”

    姜韶华继续吩咐,令杨政协助刑部彻查高凉王府东平王府的谋逆一案。

    杨政打起精神,拱手领命。心里实在有些遗憾。陈瑾瑜从郡主舍人一跃成了天子舍人,陈长史以后就是实际上的丞相,连马耀宗也跟着升了官。就他只领了一桩差事……

    主要是一个萝卜一个坑。刑部没有出缺,也就没他的位置了。

    姜韶华看向崔渡。

    崔渡很自觉地上前一步,等着郡主发号施令。

    “长宁伯擅长农事,培育改善粮种。这是利国利民功在千秋的大事。从今日起,单设农部,由长宁伯任农部尚书。专司培育推广粮种,指导百姓种田。”

    崔渡对功名利禄富贵前程不感兴趣,唯一想做的就是自己的老本行。现在郡主特意为他设了农部,他简直心花怒放,立刻拱手谢恩:“臣谢郡主恩典。日后臣一定用心当差,为郡主分忧,令百姓都过上吃饱饭的好日子。”

    这就又多了一部尚书?

    张尚书习惯性地张口质疑:“郡主,朝廷分设六部,由来已久,每个衙门官署都有一批官员。现在忽然增设农部,是否要设立一应官职?”

    戴尚书终于张口了:“郡主准备从何处调拨官员?”

    要充实一部官员,不是简单的小事。就拿刑部来说,除了尚书之外,还有左右侍郎,另有两位郎中四位员外郎等等,加起来共有四十多个人。

    农部需要设多少官职?官员从何而来?是直接调拨,还是另行选拔?这都是大有讲究的事。也会直接影响到朝堂格局。

    身为老臣,天然地排斥过多的变动。

    户部纪尚书咳嗽一声,委婉地张口表示国库长期空虚,只怕无力支应忽然多出来的用度开支。

    董尚书和丁尚书,则纷纷对郡主设立农部的苦心表示支持。理由也极其正大光明:“农事是国之根本。南阳郡百姓富足,家家都有余粮,新粮已经在北方推广开来,这都是长宁伯的功劳。郡主重视农事,设立农部,是让长宁伯一展所长,这是惠济所有百姓的好事。”

    众臣你一言我一语地出言,各持已见,心里到底有没有嘀咕“女帝就是麻烦还没登基就要提携夫婿”就无人知晓了。

    姜韶华耐心地听了片刻,待众人都发表过意见了,才道:“诸位的顾虑,本郡主心里都清楚。”

    “首先,设立农部,是为了更好地推广新粮和改进后的粮种。这是利国利民的大事,本郡主并无私心。”

    “其次,农部和六部不同,不需要那么多官员。除了长宁伯之外,再设两个职位协助便可。办差地点也不在朝堂,本郡主打算挑一处良田广阔的田庄,长宁伯领人前去。有什么事,随时向本郡主回禀便是了。”

    这么说,众臣也没什么可反对的了。这农部就是个说头,长宁伯要待在皇庄里培育粮种,基本不参与政务。也没什么实际的权利。

    张尚书等人,心里不免又想,郡主真是天生弄权抓权的好手,对自己的夫婿都这般提防,直接排除出政治权利中心之外。

    文臣变动暂时这样,武将这边,官缺就更多了。

    先说包大将军,伤势颇重,能不能养好现在尚未可知。姜韶华对包大将军的态度就如对王丞相一样,保留职位,先养伤再说。

    死在宫变中的武将有两个,另有叛逆的高山韦雄,都已被杀了。这些职位,都得有人填充。

    姜韶华看向丁尚书:“兵部有武将功劳簿,将其中出众的武将都挑出来,呈给本郡主过目,然后再斟酌定夺。”

    郡主没有急着揽兵权,而是拿出了四平八稳公事公办的态度。别说丁尚书,左大将军和刘将军等人也没什么可说的。

    事实上,郡主今日已经表明了不会大动干戈人事变动,众臣的心安稳了不少。

    接下来,就是处理积压的政务了。

    姜韶华延续以前的习惯,令众臣一一回禀自己负责的一摊事务,能当场商议出结果的,迅速做出决断。有些需要斟酌商议的,也不能长期搁置,三到五日之内要有定论。

    陈舍人自动自发地执笔记录。

    王瑾熟悉宫中事务,在郡主垂询相问时,总能给出合适的建议。

    陈长史这个实际上的丞相,倒是格外低调,几乎没怎么出声。这也是聪明之举,先让众臣适应自己的存在,等适应期过了,再展露手段不迟。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忙碌了一天,众臣头脑嗡嗡地出了宫。

    杨侍郎上了马车后,没急着走。果然,一个身影很快上了马车:“大伯父。”

    杨侍郎嗯了一声,瞥杨政一眼:“这里不是说话的地方,先回府再说。”

    杨政到了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。

    待回了杨家,进了书房,杨侍郎令所有随从都退下,就剩伯侄两人。杨政没说话,就先叹了一声。

    http://www.zhujiediyiyin.com/yt107582/41152736.html

    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www.zhujiediyiyin.com。诸界第一因手机版阅读网址:www.zhujiediyiyin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