诸界第一因 > 傅大炮传奇 > 第5章 父亲的积蓄

第5章 父亲的积蓄

    上一章,我们说到,傅斯年的父亲傅旭安,无意识的通过另一种方式,给这个穷困的家留下些许积蓄。

    这另一种方式是什么呢?

    前边,我们也提到过,傅旭安教书的东平县龙山书院,地处偏僻,出行不便。傅旭安一年难得回家几次,很少陪在妻子和孩子身旁。这样他也就把全部精力用在教书上,把全部的爱用在了他的学生身上。

    国人有话,一日为师,终身为父,所谓师徒如父子。老师对学生好,就如同父亲对儿子好一样,应该是很平常的事。但是,这个世界上,像傅斯年的父亲傅旭安那样的对待他的学生的人,肯定是少之又少的。

    首先,傅旭安本身知识特别渊博,,做为老师,这自然是天资。而他又特别善于旁征博引。听他讲课,不但真能学到东西,而且还很有趣。因此,学生们都愿意听他的课,也都特别的敬重他。

    傅旭安对他的学生的爱是深入到骨子里的,他去过每个学生的家,每个学生的家庭及其个人的情况,他都了然于胸。平时他很注意对他的学生进行察言观色,留意这些人的方方面面,谁的情绪有什么变化,谁遭遇了困难,遇到了什么难事,都很难逃过他的眼睛。他会想法设法了解情况,尽力帮助学生排忧解难。

    但是,他对学生要求是很严格的,在他的学生中,有几个学生因为家住在书院附近,属于通校生,他对这些学生要求尤其严格,是严禁迟到早退的。

    这一天,上课的时间到了,有一个座位空着,他当然知道迟到的是谁,他自然不能等。过了好长时间,这个学生到了,只见他气喘吁吁,浑身是汗。他了解这个学生,知道不是遇到特殊情况,这个学生是不会迟到的。

    他什么都没说,用手指了指座位,示意学生到自己的座位上去坐。

    下课后,他先给这个学生补了课后,问起学生迟到的原因。学生告诉他,他从家里出来得不比平时晚,只是路上经过的一条小河,到河边时,发现小河的桥断了。他沿着河绕了很长的路。

    傅旭安问学生:“知道什么时间能修好吗?”

    学生说已经有人在张罗着修了,他还真打听了,说是最少三天能够修好。

    傅旭安让这个学生这几天就住在书院,和他一起吃住。

    类似这样的事情,不胜枚举。

    最难得的是,如果发现哪个学生,遇到经济困难,不能继续学业的时候,他会马上伸出援手。

    他自己是为了养家糊口才出来教书的。他的薪金并不多,家里也并不宽裕。但是,他却从他有限的薪金中,拿出很大一部分,资助困难学生。

    对于这一点,夫人李叔音也给予了充分的理解和支持。

    人们常说,一个人平时应当注意积德行善,即使自己得不到回报,也能惠及子孙。傅旭安去世后,回报真的来了。

    那个时候,在书院读书的人,一般年纪都不算小了,完成学业后就要出去赚钱养家。有的经商,有的从政,有的外出打工。这些学生中,也不乏一些成功者。

    老师知道学生的家庭及其个人的情况,学生也知道老师家的情况。自己敬爱的老师突然病故了,学生不能坐视。大家合起来凑了一笔钱,存到了银号,委托一个叫周祖澜,另一个叫范玉波的两个学生负责,定期把利息取出送交师娘。每年春节前,还要另外凑些钱,让这一家人也能过个像样的年。

    这便是我们说的,傅旭安无意识的通过另一种方式,给这个穷困的家留下的积蓄。

    看来,一个人平时还真的多做好事,因为很多时候真的是好人有好报。

    差不多同样的事情,在蔡元培身上也发生过。

    蔡元培11岁时,父亲蔡光普不幸病逝。

    蔡元培父亲蔡光普的一生,也是始终把仁厚、与人为善、阔达作为他立身处世的准则和风范。在经营钱庄时,对于确有困难又特别需要者,即使达不到借贷的条件,也在可能的条件下尽力给予照应。遇到有困难不能按期还贷者,则不忍索还。做生意不是做慈善,对于蔡元培父亲的做法,家里和店里的其他人常有非议,说他是“爱无差等”,但光普老先生依然痴心不改。与他有交往的人,都赞其是“持己接人,都要到极好处”。

    有一次,一个小店主因家遭变故无钱进货,在蔡光普的钱庄借了笔钱。因想多赚些钱进的货就多了很多,但销路不好,资金不能回笼而到期无力还贷。钱庄的其他人都认为这人失去还贷能力,主张把这个小店主的货收了,挽回些损失。

    蔡元培父亲坚决反对,说人家又不是故意,这样不是把一家人逼上绝路吗?

    像蔡元培父亲这样的经营钱庄,家里会有多少积蓄?父亲的病故,使得蔡元培的家境急转直下。

    蔡家的亲戚朋友凑在一起商量,打算集一笔钱资助他家。但是,蔡元培的母亲非常要强,就是不肯要。她宁愿典押家产衣物、勤俭度日,也不依赖他人生活。母亲认为,这样做不只是给亲戚们减少了负担,而且还能培养孩子自强自立的精神与生活能力。

    所谓坐吃山空,靠不多的积蓄和典押家产衣物能维持多久呢?

    是天无绝人之路还是好人终有好报呢!过去那些欠钱庄钱的人,看到钱家困难,都想尽办法还钱。一次还不了就分多次,筹到一点还一点。特别是前边提到的那个小店主,隔一段时间就送来一些钱。有时实在没钱就从店里拿来一些生活必需品。

    这样一来,那些先前收不回来的贷款,现在反而转化成储蓄。这个世上,终究还是好人多些。

    但是,傅斯年的父亲傅旭安留个家人的积蓄,可不止以上那些。

    傅旭安出任龙山书院山长以前,有一次在聊城街上闲逛。他并不想买东西,只时随意步入一家商店。

    进店后一个情景引起了他的注意。

    此时店铺内顾客不多,有些冷清。铺面还是不小的,别的店员都在闲呆着,而角落里有一位青年学徒模样的人正在那里专心读书。

    傅旭安上前一看,此人眉清目秀,谈吐文雅,便与之闲聊了一会。

    从谈话中得知其姓侯,名延塽,字雪舫,是东平县大羊村人。自幼酷爱学习,本来在书院读书,因家道中落,被迫中途退学。离开书院后,他便坚持自学。后母亲去世,父亲再娶,后母不容其在家吃闲饭,命他来聊城这家商店当学徒,赚钱以补贴家用。

    他酷爱读书,平日里,一有空闲,他便读书学习。晚上打烊后,他也会在昏暗的灯光下再读一阵子。

    傅旭安似乎不经意问了些问题,其实是想知道这个学徒达到的程度,结果大为震惊,凭着教书人的敏感,他认定面前这个年轻人是可造之才。

    傅旭安对侯延塽遭遇深表同情,对他矢志苦学的精神颇为感佩,从此二人开始来往。

    傅旭安当然知道侯延塽这时候最需要的是书,每次见面,傅旭安每次都给侯延塽带一些书去。有一次,还专门把侯延塽带到家中,需要什么书,让他随便选,还吩咐家里人,他不在家时,侯延塽需要书可以自己来取。

    1899年,傅旭安出任龙山书院院长时,因为当院长,收入要多些,他索性让侯延塽辞去商店差使,随自己到龙山书院读书,一切费用自己代为解决。

    侯延塽意外得到这样一个读书的机会,自然更加刻苦自励。在书院苦读了三年,参加光绪壬寅年乡试,得中举人。次年赴京会试,又中进士。经过朝考,被清廷授于刑部主事。

    他应该是傅旭安学生中成就最高之人。

    侯延塽本是重情义之人,对恩师的提携诱掖之恩更是铭记在心。他第一次回乡省亲,专去龙山书院拜望恩师,才得知傅旭安先生已经去世。于是他又奔赴聊城看望师母,并亲到恩师墓祭拜。

    在傅旭安墓前,侯延塽眼前不断出现自已和恩师在一起的时光:和恩师的第一次见面,恩师把自己带到家中任意挑选书,恩师亲自把自己带到他龙山书院……

    这一幕幕,是那么的清晰。

    此时此刻,他在心里暗暗发下誓言,一定全力报答恩师知遇之情,决心把斯年、斯岩兄弟二人培养成才。

    http://www.zhujiediyiyin.com/yt107628/41174977.html

    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www.zhujiediyiyin.com。诸界第一因手机版阅读网址:www.zhujiediyiyin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