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8章 抗战前期的傅斯年与胡适
1915年初,在袁世凯政府与日本签订卖国的“二十一条”的消息传到美国时,中国留学生们几乎个个义愤填膺,极力主张立即对日开战。
胡适却写了一封致中国留学生的公开信,直言大家是发了“爱国癫”:“在当前的条件下,对日作战,简直是发疯。我们拿什么去作战呢?”
胡适还言辞恳切地劝同学们:“请大家不要冲动,让我们各尽我们应有的责任,我们的责任便是读书求学。”
自然,他的倡议受到中国同学们的激烈批评,说他”木石心肠”。
胡适在自传里提到,他的反战思想源于自幼受到老子“不争”和墨子“非攻”的思想影响。及至他到了美国,又接触到了基督教的不抵抗主义。后来,他到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哲学,又进一步受到老师杜威的哲学思想熏陶。
在抗战前期,胡适可以说仍然延续着这样的思想。
“九一八”事变后,他曾以个人名义给宋子文等政府高层写了一封信,同时在《独立评论》上发表文章,阐述他的对日主张。
他主张通过外交谈判解决中日危机,以尽量避免爆发全面战争,理由有三点:
第一,中国的经济、军事力量太弱了,对日作战绝无取胜的希望,一旦开战,国家将会被毁灭;
第二,国内不统一,国民党政权立足未稳,难以担当这一场力量悬殊、以弱胜强的战争的主帅之职;
第三,日本还未同美、英、苏等大国闹僵,一旦开战,中国不易取得国际上的支持和援助。
和16年前一样,胡适还是坚持以他的理性来分析中日局势:“我们怎么能打?拿什么去抗日?我们陆军的训练和装备均甚窳劣;既无海军,实际也没空军;也没有足以支持战争的国防工业,我们拿什么去抗日?这是一件悲剧。”
不得不说,胡适对抗战前途的担忧也不无道理。当时中国确实是“弱得不能再弱了”,连一个螺丝钉都要进口,没有像样的工业,却要去面对日本的飞机、坦克、重炮等先进装备,再加上国内军阀林立,常年战乱不断,国民政府无力掌控全局,还有国际上西方列强对日本的放纵,一旦爆发中日全面战争,确实前景堪忧。
出于以上考虑,胡适主张,对日作战时机未到,只有与日本谈判解决冲突,以便为抗战赢得时间,积蓄力量,“只有一个现代化的中国才能解决远东问题”
当双方实力悬殊过大时,是玉石俱焚还是忍辱负重,卧薪尝胆?这从来都是一个极具争议的话题。
”九一八事变“后,大批青年学生走上街头游行示威,高喊口号,要求武装抗日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胡适的对日妥协主张,招致舆论的激烈批评,甚至有人说他“媚日”。
但胡适依旧不改初衷,他表示,以卵击石并不是真的英雄,仅凭一腔热血救不了中国,“不能昧着良心出来主张作战”。。
和胡适不同,傅斯年是坚决主战。
九一八事变,北平学者集会,谴责日军侵华罪行,傅斯年即席讲演,首次提出“书生何以报国”的话题。
傅斯年还在《独立评论》和《新青年》上发表了《中日亲善??!!》和《中华民国是整个的》等分析评论时局的文章,极力主张抗战,反对妥协。
在他看来,“‘九一八’是我们有生以来最严重的国难,也正是近百年中东亚史上最大的一个转关”,他甚至认为,“九一八”与第一次世界大战、俄国革命“是20世纪世界史上三件最大事件”。
他说:“今日为北方大局,对倭只有一条路,即一切都无顾忌,人人当求必死。若是后边有退路,尚有可以商量之处,若是前不止一条路,也还有选择之余地,今则后面是大海,两边有高墙,前面纵是猛虎,也只有拼上去。人生百年,总是一死,凡人皆然,而穿军服的尤其不能忘此。”
他亦将自己作为战斗者的一部分,说:“我也是一个住在北平的人,打起仗来,扶老携幼,匍匐星奔,有何好处?然而我的理智,是使我不能不如此想的!”
傅斯年还提出了对日作战是持久战的主张。
他说:“对倭不是抵抗一下便了事的。中国虽不能打胜日本,却可以长久支持,支持愈久与[于]我们越有利。”
“历史告我们,中华不是个可以灭亡的民族。”
1933年1月,日军进攻山海关,15日傅斯年写下《中国人做人的机会到了!》一文,其直接目的是用激将法刺激握有华北兵权的张学良转而武力抵抗。
“现在来了这个可以雪国耻雪家耻雪自己之耻之机会了”。“中国人之不抵抗,为世界诟病,北方人之不抵抗,为全国诟病”,故在此之时,“我们若想到我们背后并无路走,而是无底深渊,虽懦夫也只能就地抵抗的”
1933年,国民政府被迫与日本签下《塘沽协定》时,胡适身为“低调俱乐部”成员,发表了附和政府妥协政策的软性言论《保卫华北的重要》。
傅斯年和胡适这亦师亦友的一对,一个坚决主战,一个在某种意义上主和,终于在这个时候爆发了冲突。
傅斯年宜称要退出《独立评论》,与胡适断交。
他说:“适之是自由主义者,我是自由社会主义者。吾爱吾师,吾更爱真理!吾更爱祖国!”
http://www.zhujiediyiyin.com/yt107628/41175030.html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www.zhujiediyiyin.com。诸界第一因手机版阅读网址:www.zhujiediyiyin.com
胡适却写了一封致中国留学生的公开信,直言大家是发了“爱国癫”:“在当前的条件下,对日作战,简直是发疯。我们拿什么去作战呢?”
胡适还言辞恳切地劝同学们:“请大家不要冲动,让我们各尽我们应有的责任,我们的责任便是读书求学。”
自然,他的倡议受到中国同学们的激烈批评,说他”木石心肠”。
胡适在自传里提到,他的反战思想源于自幼受到老子“不争”和墨子“非攻”的思想影响。及至他到了美国,又接触到了基督教的不抵抗主义。后来,他到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哲学,又进一步受到老师杜威的哲学思想熏陶。
在抗战前期,胡适可以说仍然延续着这样的思想。
“九一八”事变后,他曾以个人名义给宋子文等政府高层写了一封信,同时在《独立评论》上发表文章,阐述他的对日主张。
他主张通过外交谈判解决中日危机,以尽量避免爆发全面战争,理由有三点:
第一,中国的经济、军事力量太弱了,对日作战绝无取胜的希望,一旦开战,国家将会被毁灭;
第二,国内不统一,国民党政权立足未稳,难以担当这一场力量悬殊、以弱胜强的战争的主帅之职;
第三,日本还未同美、英、苏等大国闹僵,一旦开战,中国不易取得国际上的支持和援助。
和16年前一样,胡适还是坚持以他的理性来分析中日局势:“我们怎么能打?拿什么去抗日?我们陆军的训练和装备均甚窳劣;既无海军,实际也没空军;也没有足以支持战争的国防工业,我们拿什么去抗日?这是一件悲剧。”
不得不说,胡适对抗战前途的担忧也不无道理。当时中国确实是“弱得不能再弱了”,连一个螺丝钉都要进口,没有像样的工业,却要去面对日本的飞机、坦克、重炮等先进装备,再加上国内军阀林立,常年战乱不断,国民政府无力掌控全局,还有国际上西方列强对日本的放纵,一旦爆发中日全面战争,确实前景堪忧。
出于以上考虑,胡适主张,对日作战时机未到,只有与日本谈判解决冲突,以便为抗战赢得时间,积蓄力量,“只有一个现代化的中国才能解决远东问题”
当双方实力悬殊过大时,是玉石俱焚还是忍辱负重,卧薪尝胆?这从来都是一个极具争议的话题。
”九一八事变“后,大批青年学生走上街头游行示威,高喊口号,要求武装抗日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胡适的对日妥协主张,招致舆论的激烈批评,甚至有人说他“媚日”。
但胡适依旧不改初衷,他表示,以卵击石并不是真的英雄,仅凭一腔热血救不了中国,“不能昧着良心出来主张作战”。。
和胡适不同,傅斯年是坚决主战。
九一八事变,北平学者集会,谴责日军侵华罪行,傅斯年即席讲演,首次提出“书生何以报国”的话题。
傅斯年还在《独立评论》和《新青年》上发表了《中日亲善??!!》和《中华民国是整个的》等分析评论时局的文章,极力主张抗战,反对妥协。
在他看来,“‘九一八’是我们有生以来最严重的国难,也正是近百年中东亚史上最大的一个转关”,他甚至认为,“九一八”与第一次世界大战、俄国革命“是20世纪世界史上三件最大事件”。
他说:“今日为北方大局,对倭只有一条路,即一切都无顾忌,人人当求必死。若是后边有退路,尚有可以商量之处,若是前不止一条路,也还有选择之余地,今则后面是大海,两边有高墙,前面纵是猛虎,也只有拼上去。人生百年,总是一死,凡人皆然,而穿军服的尤其不能忘此。”
他亦将自己作为战斗者的一部分,说:“我也是一个住在北平的人,打起仗来,扶老携幼,匍匐星奔,有何好处?然而我的理智,是使我不能不如此想的!”
傅斯年还提出了对日作战是持久战的主张。
他说:“对倭不是抵抗一下便了事的。中国虽不能打胜日本,却可以长久支持,支持愈久与[于]我们越有利。”
“历史告我们,中华不是个可以灭亡的民族。”
1933年1月,日军进攻山海关,15日傅斯年写下《中国人做人的机会到了!》一文,其直接目的是用激将法刺激握有华北兵权的张学良转而武力抵抗。
“现在来了这个可以雪国耻雪家耻雪自己之耻之机会了”。“中国人之不抵抗,为世界诟病,北方人之不抵抗,为全国诟病”,故在此之时,“我们若想到我们背后并无路走,而是无底深渊,虽懦夫也只能就地抵抗的”
1933年,国民政府被迫与日本签下《塘沽协定》时,胡适身为“低调俱乐部”成员,发表了附和政府妥协政策的软性言论《保卫华北的重要》。
傅斯年和胡适这亦师亦友的一对,一个坚决主战,一个在某种意义上主和,终于在这个时候爆发了冲突。
傅斯年宜称要退出《独立评论》,与胡适断交。
他说:“适之是自由主义者,我是自由社会主义者。吾爱吾师,吾更爱真理!吾更爱祖国!”
http://www.zhujiediyiyin.com/yt107628/41175030.html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www.zhujiediyiyin.com。诸界第一因手机版阅读网址:www.zhujiediyiyin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