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16章 善战者,无赫赫之功
“鹿鸣宴”结束的时候,每个进士都领到了约三百贯的贴补。
这笔钱是朝廷给进士们的路费钱,可以充作返乡探亲的花销。
因为等候朝廷任命的时间差不多需要两个多月,完全来得及衣锦还乡一番。
对于富家子弟出身的进士们来说,这只是一笔吃吃喝喝的意外之财。
对于穷书生们来说,这笔钱就很有必要了。
吏部任命,最快也要两个月时间才能下来。
因为吏部要反复权衡每一個新科进士的综合情况,要统计全国上下现在可以任职的岗位,要考虑调整哪些官员的岗位。
等吏部依照进士们的任职资格和条件,最终确定好任命名单,还要交由宰相们审议,
宰相们通过以后,再提交给官家确定并颁布,这整个流程走下来,两个月已经算是很快的了。
因此,进士们就有了两个月的假期。
不过,除了离临安比较近的进士会回家一趟,道路远些的都会选择留在临安城。
谁不想第一时间知道自己的任命呢。
赵璩一直想说服官家安排杨沅做秘书省的校书郎。
校书郎好啊,先做校书郎,熬一两年资历,再做秘书郎。
秘书郎再熬几年资历,就能外放地方,找一个小州做知府。
做上三年知府,政绩攒足,就可以换个大一点的地方再干三年。
如此辗转三两个地方,差不多从政也有十五年六了,已经积累了足够的政绩,磨砺了任官的能力,也建立了自己的人脉,就可以“进部”了。
回京再干几年,只要中规中矩的莫要出什么纰漏,在不同的职位上继续熬个十多年,就有机会成为侍郎,进入宰执的预备队。
有些进士会担心籍贯问题,因为官员需要异地为官,可是做京官就没有这种顾虑。
而一甲进士,按照惯例是要在京城留任的。
所以,杨沅不需要考虑籍贯问题,只看能拿到一个什么起点。
问题是吏部尚书谭鹰炆,左相沈该、右相万俟卨,这三位都是主和的,而他们左右着杨沅的官途,这就比较有趣了。
皇帝也不能越过吏部和宰相,直接插手这个级别的官员任命。
这和赵构之前任命杨沅不同,因为那时是安排他进特务机构。
不管是机速房还是皇城司,那都是天子的自留地。
官家要往朝廷政务系统里安插官员,就不能绕过吏部和宰相。
否则你做天子的带头破坏你的国家制度,那这制度很快也就形同虚设了。
杨沅还不知道鹅王殿下正在努力运作,想让他去做秘书省翻故纸堆,否则他得疯。
秘书省掌管修史和文化,还有经史子集的书籍收藏、日历的修订。
秘书郎在这些工作中,主要负责的就是校对图籍。
且不说杨沅能不能校阅出什么错儿来,就算能,让他在这个职位上打熬几年,然后升秘书郎,干的还是差不多的文案工作,他真能疯掉。
然而鹅王殿下对此毫不知情,抱着做好事不留名的想法,为了他的好兄弟,仍在不懈努力着。
……
杨沅本人这段日子就比较悠闲了。
这段时间,他和同科进士里志同道合的同年们来往非常密切。
基本上他们是今天你做东,明天他做东,大家轮流请酒。
彼此固然是迅速熟悉起来,建立了交情,不过应酬太多,“拈花小筑”里那位已经横下一条心,打算对杨沅来个“霸王硬上弓”的薛姑娘,根本见不到他的人。
在“鹿鸣宴”举办完的第五天,“水云间”这处科举圣地,再度召开了一次著名的“烧尾宴。”
这次宴会的主角,是今科状元杨沅和榜眼萧毅然,以及十六位二甲进士。
上一科的状元张孝祥也应邀而来。
张孝祥作为殿试官,其实可以算是他们的老师。
不过,他这个殿试官就相当于“导员”嘛,跟这批进士有点学长学弟的意思,也就朋友相处了。
这场“烧尾宴”一办,很多人才知道,状元杨沅曾经参加过在此举办的上一届四进士的“烧尾宴。”
结果,他变成这一届的状元了!
咦?
大家好像发现了什么了不得的事情!
“水云间”更火了。
……
朝廷最近就像大釜底下烧起了火,都快要沸了。
杨沅金殿奏对的时候,张孝祥正在起草为岳飞鸣冤书。
杨沅金殿奏对之后,张孝祥也并没觉得自己此时上书,会不会有拾人牙慧或者奉迎君上之嫌。
他是个坦荡君子。
为岳将军鸣冤,这是他本心里的一种想法,他就坦然地遵从自己的本心去做了。
张孝祥上了“万言书”,痛陈岳将军之死,对于国家,尤其是军心民意巨大的伤害,恳请天子为岳将军昭雪冤屈,提振大宋精神。
就跟约好了似的,殿中侍御史杜莘老也爆发了。
杜御史一连上书两封,比张状元还猛。
杜莘老是杜甫的十三世孙,素以“骨鲠敢言”著称,他本人又是御史,就是负责喷人的。
现在新君显然想有一番作为,他此时不喷更待何时?
于是,杜御史上书痛骂秦桧,为岳飞鸣不平,恳请朝廷拨乱反正。
这还没完,第二天杜御史又上书一封,弹劾承宣使王继先恃宠乱法,僭越狂妄。
到底是个专业喷子,杜御史轻而易举地就给王继先罗列出了十大罪状。
王继先就是多年来一直负责给赵构炼制药物的那位医官。
他最擅长制作那方面的药物,赵构吃了他的药,那条死蛇居然也能变成蚯蚓,勉勉强强支棱一会儿。
因此赵构对他一直恩宠有加。
杜莘老是台谏官,很有战斗经验,他绕着弯儿地弹劾王继先,这是拐弯抹脚地抨击先帝,却任谁也挑不出毛病,而且不好主动往先帝身上引。
赵瑗看了杜莘老的奏本,便下旨调查王继先。
刑部尚书张方旬虽然是个主和派,却不像万俟卨一般,只要是对他有利的就无原则维护。
对王继先这种靠助性之药幸进的佞臣,他也看不上。
王继先多年来仗着官家倚重,做事全无遮掩,因此根本不用费劲调查,张尚书只用了一天功夫,就搜罗到了大把的罪证。
赵瑗见了罪状,立即下旨惩办。
王继先这人要说起来,确实是个了不起的医士。
他曾与张孝直、高绍功等医官校订《证类本草》,编成了《绍兴校订经史证类备急本草》,即《绍兴本草》共计三十一卷。
直到后世,日本尚有他这套书的传抄残本,而且依据他的古方,研发出了几个畅销的“汉方”。
不过,王继先也确实恃宠而骄,贪没巨大。
官家判令王继先迁福州居住,子孙全部停职,抄没的财产竟达上千万缗之巨。
他只不过是皇帝的私人医生而已,竟然有这么多钱,可见他不仅贪墨,而且仗着有机会御前进言,收受了大量贿赂。
官家赵瑗没把这么庞大的一笔钱纳入内库,而是充入了朝廷的“激赏库”。
他还下旨,规定专款专用,这笔钱以后就用来奖励立下军功的将士。
太学学生公推太学生程宏图、宋芑为代表,在此期间也向朝廷上书,请求为岳飞平反。
岳飞曾经长期驻守过的鄂州军民,听闻殿试之事后,更是联名上“万民书”,为故帅申冤。
“万民书”的基本条件就是得有至少一万个人签名画押。
而去鄂州巡视的御史带回临安的这份“万民书”,需要几个人抬上金殿,因为它的签名人数竟达八万之巨。
在这个年代,交通不便,通讯不便,想要集中一万人上书都非常困难,鄂州竟然上了一份八万多人的“万民书”,足见民心所向。
此事立即轰动了临安城。
在此期间,并不是只有人上书抨击秦桧,为岳飞申冤。
同样也有人不断上书,为秦桧辩解,编排岳飞之罪,认为不该为他翻案。
这些人竟以台谏官为主。
台官纠弹奸邪,督察百官;
谏官拾遗补阙、规谏君王。
如今竟然有这么多的台谏官为秦桧发声,可见这些年来秦桧对台谏系统渗透之深。
这也就难怪秦桧当初会在台谏系统里专门留下几个喷他的大喷子了。
如若不然,台谏系统就全是他的人了,赵构会坐卧不安的。
由于这些人的疯狂反扑,为岳飞平反的呼声和反对翻案的声音,似乎暂时便达成了一个微妙的平衡。
唐朝时候,台谏系统就是归宰相管的,实际上就变成了宰相的喉舌。
宋初的时候,谏官由皇帝直接亲擢,也就变成了天子喉舌。
直到元丰改制,才重新把台谏系统划归中书门下,再度变成宰相喉舌。
当然,凡事有一利必有一弊,也并不是说宰相干预不了台谏系统,就一定对国家有利。
宰相管束不了谏院的时候,台谏固然可以成为监督朝廷官员的重要工具,却也容易成为阻碍朝廷施政的重要阻力。
你政府出了任何政策,在我这儿就是通不过。
诸多朝廷大事,常常处于议而不决的状态,国家执政效率就变得惨不忍睹了。
两府大臣与台谏官员因此势同水火,完全背离了设立台谏的初衷,以至于后人评价说,北宋之灭亡,也有大宋台谏的一份“功劳”。
由此可见,君权、相权、台谏权……,任何一种权力,都需要约束。
当它一家独大、完全没有力量能够制衡它的时候,最终都会变成一种灾难。
而此刻,就是新君登基,还没有建立足够强大的班底和威望,
而继承了秦桧政治遗产的万俟卨,甚至不用赤膊上阵,
他只是指使台谏出面,就顶住了由杨沅的殿试奏对引发的这场政治风暴。
可是,就在朝堂之上“你方唱罢我登场”,似乎要斗个势均力敌的的时候,
枢密院机速房的承旨官冷羽婵,和御前弓马子弟所的兵马钤辖刘商秋,率领官兵悄然去了一趟山阴。
当他们第三天乘船返回临安的时候,就带回了一个重要人物。
这个人,就是杨沅上次赴山阴调查“马皇弩”案时,费尽心机,才把他“保全下来”的山阴兵马都监楚源。
此时,这个大宝贝,终于要派上用场了。
http://www.zhujiediyiyin.com/yt108143/41576242.html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www.zhujiediyiyin.com。诸界第一因手机版阅读网址:www.zhujiediyiyin.com
这笔钱是朝廷给进士们的路费钱,可以充作返乡探亲的花销。
因为等候朝廷任命的时间差不多需要两个多月,完全来得及衣锦还乡一番。
对于富家子弟出身的进士们来说,这只是一笔吃吃喝喝的意外之财。
对于穷书生们来说,这笔钱就很有必要了。
吏部任命,最快也要两个月时间才能下来。
因为吏部要反复权衡每一個新科进士的综合情况,要统计全国上下现在可以任职的岗位,要考虑调整哪些官员的岗位。
等吏部依照进士们的任职资格和条件,最终确定好任命名单,还要交由宰相们审议,
宰相们通过以后,再提交给官家确定并颁布,这整个流程走下来,两个月已经算是很快的了。
因此,进士们就有了两个月的假期。
不过,除了离临安比较近的进士会回家一趟,道路远些的都会选择留在临安城。
谁不想第一时间知道自己的任命呢。
赵璩一直想说服官家安排杨沅做秘书省的校书郎。
校书郎好啊,先做校书郎,熬一两年资历,再做秘书郎。
秘书郎再熬几年资历,就能外放地方,找一个小州做知府。
做上三年知府,政绩攒足,就可以换个大一点的地方再干三年。
如此辗转三两个地方,差不多从政也有十五年六了,已经积累了足够的政绩,磨砺了任官的能力,也建立了自己的人脉,就可以“进部”了。
回京再干几年,只要中规中矩的莫要出什么纰漏,在不同的职位上继续熬个十多年,就有机会成为侍郎,进入宰执的预备队。
有些进士会担心籍贯问题,因为官员需要异地为官,可是做京官就没有这种顾虑。
而一甲进士,按照惯例是要在京城留任的。
所以,杨沅不需要考虑籍贯问题,只看能拿到一个什么起点。
问题是吏部尚书谭鹰炆,左相沈该、右相万俟卨,这三位都是主和的,而他们左右着杨沅的官途,这就比较有趣了。
皇帝也不能越过吏部和宰相,直接插手这个级别的官员任命。
这和赵构之前任命杨沅不同,因为那时是安排他进特务机构。
不管是机速房还是皇城司,那都是天子的自留地。
官家要往朝廷政务系统里安插官员,就不能绕过吏部和宰相。
否则你做天子的带头破坏你的国家制度,那这制度很快也就形同虚设了。
杨沅还不知道鹅王殿下正在努力运作,想让他去做秘书省翻故纸堆,否则他得疯。
秘书省掌管修史和文化,还有经史子集的书籍收藏、日历的修订。
秘书郎在这些工作中,主要负责的就是校对图籍。
且不说杨沅能不能校阅出什么错儿来,就算能,让他在这个职位上打熬几年,然后升秘书郎,干的还是差不多的文案工作,他真能疯掉。
然而鹅王殿下对此毫不知情,抱着做好事不留名的想法,为了他的好兄弟,仍在不懈努力着。
……
杨沅本人这段日子就比较悠闲了。
这段时间,他和同科进士里志同道合的同年们来往非常密切。
基本上他们是今天你做东,明天他做东,大家轮流请酒。
彼此固然是迅速熟悉起来,建立了交情,不过应酬太多,“拈花小筑”里那位已经横下一条心,打算对杨沅来个“霸王硬上弓”的薛姑娘,根本见不到他的人。
在“鹿鸣宴”举办完的第五天,“水云间”这处科举圣地,再度召开了一次著名的“烧尾宴。”
这次宴会的主角,是今科状元杨沅和榜眼萧毅然,以及十六位二甲进士。
上一科的状元张孝祥也应邀而来。
张孝祥作为殿试官,其实可以算是他们的老师。
不过,他这个殿试官就相当于“导员”嘛,跟这批进士有点学长学弟的意思,也就朋友相处了。
这场“烧尾宴”一办,很多人才知道,状元杨沅曾经参加过在此举办的上一届四进士的“烧尾宴。”
结果,他变成这一届的状元了!
咦?
大家好像发现了什么了不得的事情!
“水云间”更火了。
……
朝廷最近就像大釜底下烧起了火,都快要沸了。
杨沅金殿奏对的时候,张孝祥正在起草为岳飞鸣冤书。
杨沅金殿奏对之后,张孝祥也并没觉得自己此时上书,会不会有拾人牙慧或者奉迎君上之嫌。
他是个坦荡君子。
为岳将军鸣冤,这是他本心里的一种想法,他就坦然地遵从自己的本心去做了。
张孝祥上了“万言书”,痛陈岳将军之死,对于国家,尤其是军心民意巨大的伤害,恳请天子为岳将军昭雪冤屈,提振大宋精神。
就跟约好了似的,殿中侍御史杜莘老也爆发了。
杜御史一连上书两封,比张状元还猛。
杜莘老是杜甫的十三世孙,素以“骨鲠敢言”著称,他本人又是御史,就是负责喷人的。
现在新君显然想有一番作为,他此时不喷更待何时?
于是,杜御史上书痛骂秦桧,为岳飞鸣不平,恳请朝廷拨乱反正。
这还没完,第二天杜御史又上书一封,弹劾承宣使王继先恃宠乱法,僭越狂妄。
到底是个专业喷子,杜御史轻而易举地就给王继先罗列出了十大罪状。
王继先就是多年来一直负责给赵构炼制药物的那位医官。
他最擅长制作那方面的药物,赵构吃了他的药,那条死蛇居然也能变成蚯蚓,勉勉强强支棱一会儿。
因此赵构对他一直恩宠有加。
杜莘老是台谏官,很有战斗经验,他绕着弯儿地弹劾王继先,这是拐弯抹脚地抨击先帝,却任谁也挑不出毛病,而且不好主动往先帝身上引。
赵瑗看了杜莘老的奏本,便下旨调查王继先。
刑部尚书张方旬虽然是个主和派,却不像万俟卨一般,只要是对他有利的就无原则维护。
对王继先这种靠助性之药幸进的佞臣,他也看不上。
王继先多年来仗着官家倚重,做事全无遮掩,因此根本不用费劲调查,张尚书只用了一天功夫,就搜罗到了大把的罪证。
赵瑗见了罪状,立即下旨惩办。
王继先这人要说起来,确实是个了不起的医士。
他曾与张孝直、高绍功等医官校订《证类本草》,编成了《绍兴校订经史证类备急本草》,即《绍兴本草》共计三十一卷。
直到后世,日本尚有他这套书的传抄残本,而且依据他的古方,研发出了几个畅销的“汉方”。
不过,王继先也确实恃宠而骄,贪没巨大。
官家判令王继先迁福州居住,子孙全部停职,抄没的财产竟达上千万缗之巨。
他只不过是皇帝的私人医生而已,竟然有这么多钱,可见他不仅贪墨,而且仗着有机会御前进言,收受了大量贿赂。
官家赵瑗没把这么庞大的一笔钱纳入内库,而是充入了朝廷的“激赏库”。
他还下旨,规定专款专用,这笔钱以后就用来奖励立下军功的将士。
太学学生公推太学生程宏图、宋芑为代表,在此期间也向朝廷上书,请求为岳飞平反。
岳飞曾经长期驻守过的鄂州军民,听闻殿试之事后,更是联名上“万民书”,为故帅申冤。
“万民书”的基本条件就是得有至少一万个人签名画押。
而去鄂州巡视的御史带回临安的这份“万民书”,需要几个人抬上金殿,因为它的签名人数竟达八万之巨。
在这个年代,交通不便,通讯不便,想要集中一万人上书都非常困难,鄂州竟然上了一份八万多人的“万民书”,足见民心所向。
此事立即轰动了临安城。
在此期间,并不是只有人上书抨击秦桧,为岳飞申冤。
同样也有人不断上书,为秦桧辩解,编排岳飞之罪,认为不该为他翻案。
这些人竟以台谏官为主。
台官纠弹奸邪,督察百官;
谏官拾遗补阙、规谏君王。
如今竟然有这么多的台谏官为秦桧发声,可见这些年来秦桧对台谏系统渗透之深。
这也就难怪秦桧当初会在台谏系统里专门留下几个喷他的大喷子了。
如若不然,台谏系统就全是他的人了,赵构会坐卧不安的。
由于这些人的疯狂反扑,为岳飞平反的呼声和反对翻案的声音,似乎暂时便达成了一个微妙的平衡。
唐朝时候,台谏系统就是归宰相管的,实际上就变成了宰相的喉舌。
宋初的时候,谏官由皇帝直接亲擢,也就变成了天子喉舌。
直到元丰改制,才重新把台谏系统划归中书门下,再度变成宰相喉舌。
当然,凡事有一利必有一弊,也并不是说宰相干预不了台谏系统,就一定对国家有利。
宰相管束不了谏院的时候,台谏固然可以成为监督朝廷官员的重要工具,却也容易成为阻碍朝廷施政的重要阻力。
你政府出了任何政策,在我这儿就是通不过。
诸多朝廷大事,常常处于议而不决的状态,国家执政效率就变得惨不忍睹了。
两府大臣与台谏官员因此势同水火,完全背离了设立台谏的初衷,以至于后人评价说,北宋之灭亡,也有大宋台谏的一份“功劳”。
由此可见,君权、相权、台谏权……,任何一种权力,都需要约束。
当它一家独大、完全没有力量能够制衡它的时候,最终都会变成一种灾难。
而此刻,就是新君登基,还没有建立足够强大的班底和威望,
而继承了秦桧政治遗产的万俟卨,甚至不用赤膊上阵,
他只是指使台谏出面,就顶住了由杨沅的殿试奏对引发的这场政治风暴。
可是,就在朝堂之上“你方唱罢我登场”,似乎要斗个势均力敌的的时候,
枢密院机速房的承旨官冷羽婵,和御前弓马子弟所的兵马钤辖刘商秋,率领官兵悄然去了一趟山阴。
当他们第三天乘船返回临安的时候,就带回了一个重要人物。
这个人,就是杨沅上次赴山阴调查“马皇弩”案时,费尽心机,才把他“保全下来”的山阴兵马都监楚源。
此时,这个大宝贝,终于要派上用场了。
http://www.zhujiediyiyin.com/yt108143/41576242.html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www.zhujiediyiyin.com。诸界第一因手机版阅读网址:www.zhujiediyiyin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