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0集《妙法莲华经》
诸界第一因小说推荐阅读:十八道金牌追令,开局混沌道体!、四合院:我崔大可不在偷牛、赵云转世之横扫异界、带着农场混异界、逆天九小姐:帝尊,别跑!、武炼巅峰、龙血战神、神印王座的假面骑士、盖世、荒古帝业、极品僵尸、怪物乐园、将乱
请大家打开讲义一百零二面。
这一段重颂的“合法”,主要讲到佛陀解决三界火宅的方法是“舍几用车”,佛陀放弃了中道的实相而强调我空的真理,因为众生的根机,很难在空跟有无碍的情况之下来了生脱死。因为一个执着心重的人,他要么着有,要么着空,你跟他讲不取不舍这种中道平衡,对他是很困难的,根机不够。根机不够,宁可着在我空,虽然不圆满,但起码能够了生死。所以我们说过,一开始不用要求圆满,契机是妙法,治病是良药。就是你在什么位置,你先知道自己现在需要什么。所以佛陀放弃了圆满的茶几,而用三乘的方便,就是要赶快把这些三乘诸子带离三界,因为时间紧迫。
所以,在三界的修习叫做分秒必争,你必须想办法在堕落三恶道之前出来。这样讲就简单了。如果你一堕落三恶道,那就非常麻烦了。因为我们好不容易听闻佛法,栽培各式各样的善根,一到三恶道,面目全非,重新整顿要花很多时间。所以针对整个三界的果报,必须快!我们必须要在堕落三恶道之前就赶快跳脱三界,最好是今生跳脱三界,佛陀的意思是越快越好。所以佛陀必须要“治乱世,用重典”,佛陀舍弃了中道实相,专讲我空的智慧,而且强调苦谛,强调苦谛就是让这个速度加快。厌离!
出来以后,我们说过,到了界外,你不能老是施设方便,你要开始怎么样?回归到正途,回到真如本性。你要面对你本来面目了,你不能老是要糖果吃了。所以,佛陀一开始是安立了一个涅槃寂静,到最后佛陀给的是一心真如。就是说,涅槃寂静是不存在的东西,“但以假名字,引导于众生”。我们希望追求一种快乐的感受,快乐感受有过失;佛陀告诉你一种没有过失的快乐,叫做涅槃寂静乐,大家就有兴趣了。但是佛陀到最后说,涅槃寂静乐是唯心所现的一个假相,佛陀要给你常、乐、我、净,更好的东西。所以到了“会权入实”,入这个实法的时候,我们每一个人就要开始面对我们的真实面貌了。真实面貌就是所谓的一心真如。
我们做一个说明。我们刚开始修学是有所住。佛陀先讲业果,所以我们一开始以善业为住。你看人天种性的人是欢喜善法,他善法越多越好,他做什么事都想这件事情是不是个善法。他用善法来当作他修学的最高目标,只要是善法,只要能让他来生得到快乐,他什么事都肯做。但是这样子有什么缺点呢?自我设限,你把你的生命设定在善恶的业果。虽然是“饶汝千般快乐”,但“无常终是到来”,所以你就以善恶的业果把自己给框住了。人天种性是这样子,以善法为住。
这种人天种性慢慢进步以后,佛陀讲到空性,以空性为住。这好一点了,至少他能了生死了。他看到什么事,就讲“诸行无常、诸法无我”。你给我一个皇帝做,你给我大富长者做,我用无常的观来观察这种东西,“无常故苦,苦即无我”,这个快乐果报是不能掌控的。所以,以善法为住就是生死轮回;以空性为住,达到出世的解脱,但是缺乏功德妙用。
所以我们一开始是先有所住,以空性为住而离开三界,就是法执嘛。法执好过我执,至少你执着的是一个清净法。但是,诸位!你离开三界就不能这样子了,你不能老是要求佛陀给你方便。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怎么样?回光返照,正念真如。我们要好好地冷静下来,向内看一看:你从什么地方来?看清生命的本来面目。所以到了三界以外,开始要成就无量的波罗蜜的时候,第一件事情,回到生命的原始点。就是把这些方便的法,善恶的业果、空性的这些法,全部拨开来。
禅宗二祖慧可大师见初祖,慧可大师讲一句话:弟子心不安,请和尚安心。初祖说:将心来,吾与汝安!说你那个心不安稳,不安稳的心在哪里呢?回光返照,觅心了不可得!三祖遇到二祖,那个时候三祖身体很多病痛,说我乞求向和尚忏罪。二祖说:将罪来,吾与汝忏!你把罪找出来,我就让你忏。三祖回光返照,觅罪了不可得。二祖说,我已经帮你忏罪了。四祖遇到三祖也是这个概念,说我要乞求解脱法门。三祖说,谁绑住你了?结果一回光返照,觅之了不可得。
就是说,我们一开始是需要方便,我们需要佛陀安一个法,让我住在这个法,把我带离三界,把我带离罪业,把我带离三恶道。但是我们总有一天要开始面对自己,我们的本来面目原来是“清净本然,周遍法界”。其实我们向外追求的东西都是一个过程,“何期自性,本自清净;何期自性,本自具足”,这个就是最好的车子,所有的成佛都是从这边开始的。
当然,我们刚开始不能接受,那必须要佛陀创造一个涅槃的假相,创造一个我空的法,来带离三界。但是,离开三界以后,我们开始要面对真实的自己,就是所谓的正因佛性。这个就是《楞严经》说的圆满的因地,成佛的因地。你只要没有面对自己,严格来说,你还没有在成就佛陀的资粮,还没有。就是说,你要煮饭,你不是马上去烧东西,你要找到米。你没有找米,你用沙去煮饭,你一天到晚修空性,你修它三大阿僧祇劫,你还是空性。空性不能成佛,空性可以让你解脱。所以,你一旦要步入成佛之道,第一件事情,找到成佛的正因,就是清净心,一念的离相清净心,这是关键!所以,为什么说“是乘微妙,清净第一,于诸世间,为无有上”?就是这个概念。就是佛陀先创造方便,想办法先把你从三界拉出来;拉出来以后,我们开始面对众生本具、诸佛所证的一念心性,就是大白牛车的问题了。
丑四、颂合佛言不虚 分二:寅一、总标不虚章门;寅二、别明不虚之义
我们看最后的总结。那么这样子讲,佛陀一开始没有讲真话,没有告诉我们,原来我们的心是清净的、是具足的,而捏造一个我空的假相、涅槃的假相来引导我们,那这样子佛陀到底有没有虚妄,有没有说妄语?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探讨。
颂合佛言不虚,意思就是佛陀是不虚妄的。它的理由有两段。
寅一、总标不虚章门
看经文。
告舍利弗 汝诸人等
皆是吾子 我则是父
汝等累劫 众苦所烧
我皆济拔 令出三界
佛陀说,“汝诸子等”,你们三乘的佛弟子,都是我多生多劫慢慢慢慢、点点滴滴,示现作你们的师父,示现作你们的兄弟姐妹,来教育你们,你们的善根都是我给的。所以佛陀是我们的法身父母。尽管我们多生多劫以来,“众苦所烧”,为这个生老病死的业报身所烧,但佛陀总是不离不弃,多次地示现人间,用种种的方便来救拔我们离开三界。这个是说明父子情深,方便救拔。
看第二段。
我虽先说 汝等灭度
但尽生死 而实不灭
今所应作 唯佛智慧
障碍既除,佛陀必须要“会权入实”了。我虽然前面说“汝等灭度”(三乘的诸子在三界里面游戏,追求快乐,所以佛陀不得不创造另外一种快乐,一种没有过失的快乐来引导我们,所以这个叫做灭度,一种没有过失的寂静快乐),但是这种快乐其实只是“但尽生死”,它不是真正的圆满的灭度。“今所应作,唯佛智慧。”我的目的只是把你从生死里面带出来,你已经离开了这个三界的生死,你就不应该再要求佛陀一天到晚给你蛋糕吃、给你糖果吃、给你方便,你要面对的是真实的智慧了,你要面对你自己内心深处的那个真实智慧。
古德说这段经文跟前面的三段是不太一样。我们说过,前面的三段说明“不虚”,偏重在法。佛陀答应给你三车,结果给你一个更好的大白牛车。所以这一比较,大白牛车比三车还高贵,所以“以重夺轻故不虚”。
前面的不虚偏重在所给予的功德之法,这个地方的不虚偏重在佛陀内心的平等。这个地方佛陀诉诸感情,父子情深。作为一个父亲,我怎么可能对大儿子比较好、对小儿子不好?不可能!哦,你是菩萨,你是长子,我给你大白牛车;那你是二乘人,你是庶子,你是次子,小儿子,我给你羊车、鹿车?不可能!所以,这个地方佛陀的平等不是约法安立平等,是约心。就是说,“三界众生,皆是吾子,我则是父”。
所以,这个地方的经文强调不虚是诉诸父子的情感。父子情深,所以内心是平等的,是这个概念。
寅二、别明不虚之义卯一、明皆是佛子理应平等;卯二、明不能受大乃说三乘;卯三、明后若堪受还与大法
我们看寅二的“别明不虚之义”。
这个平等是怎么一个平等法呢?佛陀的平等,跟我们说的齐头式的平等不一样。佛陀的平等是契机式的平等,就是说,对你是好的,就是平等。
卯一、明皆是佛子理应平等
看经文。
若有菩萨 于是众中
能一心听 诸佛实法
诸佛世尊 虽以方便
所化众生 皆是菩萨
如果我们具足大乘善根,一开始就能够接受中道实相,能够同时离一切相、即一切法,能够同时深入三界的果报又不贪染三界……如果我们有这个本事,佛陀当然会说诸佛实法,一定会跟我们讲说称性起修:你既然有这个根机,那你也不要离开三界了,你直接修《华严经》,直接修菩提心,修六度法门。什么叫成佛之道?三界就是你成佛之道!那么佛陀直接讲真实话,就不跟你讲方便了。对我们根性够的人是这样子的,所谓“诸佛世尊,虽以方便,所化众生,皆是菩萨”。其实所有的都是菩萨道,只是说你的菩萨道是后半段的菩萨道,还是前半段就走菩萨道。这个地方是说,佛陀的平等就是内心是平等,但是要落实到教育那就要看根机了。你如果是这种根机,那当然佛陀直接讲大乘法,那就不要再跟你讲什么我空法空了,直接讲一念心性称性起修了。这第一个。
那如果我们没办法接受呢?看第二个。
卯二、明不能受大乃说三乘
看经文。
若人小智 深着爱欲
为此等故 说于苦谛
众生心喜 得未曾有
佛说苦谛 真实无异
假设我们的智慧善根,特别大乘的善根薄弱,根钝而且是遮重,贪爱的烦恼又特别重,根钝遮重的情况下,为此等众生说于苦谛。贪爱心重的人,一旦涉入到三界的菩萨道,可能会贪求三界快乐的果报,所以这个地方佛陀就不能讲中道实相了,就讲苦谛,强调三界的过失。说三界的快乐是无常的,是不可掌控的,所以无常故苦。谁愿意得到一个不安稳的东西呢?这个不安稳就是痛苦,既然痛苦,表示生命不可掌控。你如果能够掌控生命,你会让自己死掉吗?不可能。你如果能够掌控生命,那生命就不应该有死亡的问题、生病的问题了。所以无常故苦,苦即无我。生命会有痛苦,表示这个东西业力说了算,不是我们说了算。
这个苦谛对我们来说相应,“众生心喜”,契机就心喜,就感到受益,“得未曾有”。所以,“佛说苦谛,真实不虚”,的确是个痛苦。佛陀说方便,其实也合乎事实。这是第一个。
看第二个。
若有众生 不知苦本
深着苦因 不能暂舍
为是等故 方便说道
诸苦所因 贪欲为本
我们知道痛苦以后要找原因。我们为什么会痛苦,我们怎么就落入生死轮回?那佛菩萨怎么就不会生死轮回呢?
“若有众生,不知苦本,深着苦因”,所以就贪着三界的快乐跟执着,“不能暂舍,为是等故,方便说道,诸苦所因,贪欲为本”。
轮回的根本就是爱取。对于快乐的果报,产生贪爱也就算了,我们还产生坚固的执取,去掌控它,从今生来讲叫做主宰,对来生叫做期待,我们对来生有一种快乐的期待。对今生的快乐有一种主宰性,对来生有期待性,这个就是生死的根本,这种心态就是生死的根本。所以先讲苦果,再讲苦因。
那怎么办呢?当然就要灭除苦因了。
什么叫做灭谛?我们看下一段。
若灭贪欲 无所依止
灭尽诸苦 名第三谛
佛陀的重点在灭除我们心中的爱取,就是以无常、无我的智慧——无常故苦、苦即无我,把我爱执那个“我”拔掉,你不要看到什么东西都跟“我”连接。这样子这个“我”被破坏以后,三界的果报就没有依止处了,“灭尽诸苦,名第三谛”。就是灭谛。
前面是苦谛、集谛,这是灭谛。灭谛就是修无常、无我的智慧,来断除我们对贪爱的相续。
这就是最后一段。
为灭谛故 修行于道
离诸苦缚 名得解脱
那么最后的解脱,什么叫解脱呢?“为灭谛故”,为了成就涅槃的缘故,修行这个无常、无我的道,就是智慧,所以离开三界的果报,这个就是所谓的解脱。其实与其说我们从痛苦的果报解脱出来,倒不如说从我们心中的妄想解脱出来。
这个地方强调的就是苦集灭道。其实苦集灭道分成两块,苦谛是一个关键。就是说,生命的改变,你要先了解自己。就是当我们知道我们生命的现象是痛苦的,我们才会产生改变。
比方说,往生极乐世界。你为什么往生极乐世界呢?很多人说这里就是极乐世界,但蕅益大师不同意。他说三界是让你堕落的地方,极乐世界是一个好梦的地方。就是说,我们今天要离开三界的果报,首先要告诉自己为什么要离开,所以你要知道三界的果报是痛苦的。这个痛苦包括诸天的快乐,因为这种快乐是无常的,是不可掌控的,所以首先了解生命的现象,第二个才是真正地学习正确的方法。这两个重点,苦谛是一个,出离心;第二个,集谛、道谛跟灭谛就是一个方法,就是无常、无我的方法。
卯三、明后若堪受还与大法
这段经文我们解释一下,看卯三。
是人于何 而得解脱
但离虚妄 名为解脱
其实未得 一切解脱
佛说是人 未实灭度
“是人于何,而得解脱?”前面说过,三界的解脱,这个解脱是怎么安立的?它只是远离虚妄,就是破妄。我们在三界里面,本来三界没有错。你看圣人他要广度众生,要积功累德,他也是来到三界,他怎么就没有生死呢?他怎么就没有起火呢?我们自己捏造一个我执的掌控,所以佛陀用我空观破除我执,从这个地方安立解脱。是远离我们心中的一种我执的妄想,这个叫解脱。其实,从成佛之道来说,我们自性的功德还没有真正地开显,所以从菩提道的角度,还没有得到大乘的解脱。所以“佛说是人,未实灭度”,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。
我们看最后一段。
斯人未得 无上道故
我意不欲 令至灭度
我为法王 于法自在
安隐众生 故现于世
这些二乘的诸子,透过无常、无我的智慧离开了三界,但是没有成就无上菩提道。作为佛陀,我们前面说过,佛陀的心是平等的,佛陀不可能忍心把二乘人永远放在偏空涅槃,不可能的。我不可能让你永远活在偏空涅槃。为什么呢?因为我作为一个法王,“于法自在”,佛陀有无量的波罗蜜,无量的功德庄严,我只是为了安稳众生而出现世间。
这个地方经文是说佛陀的不虚、佛陀的平等。并不是说,我是父亲,我给你们每一个都一样的东西才叫平等。这个不是平等。平等的意思是说,对你来说什么情况比较好,那就是平等。当我们的善根够的时候,佛陀直接讲一佛乘,那你就不要离开三界了,也不要往生极乐世界了。你有这个本事接受中道实相,你在三界操作的时候,真的做到“犹如莲华不着水,亦如日月不住空”,那恭喜你!那你四圣谛也不要修了,你直接发菩提心修六度。
当然,我们如果做不到这一点,那佛陀必须要一步一步,先知苦、断集、慕灭、修道,先离开三界,然后再讲真实的一佛乘的思想。这个地方就是说,“我为法王,于法自在,安隐众生,故现于世”,先得安稳,再求自在,这个是佛陀的态度。所以从佛陀的发心来说,是平等的。
那么到这个地方,等于是整个〈譬喻品〉的内容都结束了。
辛三、劝信流通 分二:壬一、总标;壬二、别释
我们看辛三的劝信流通。这最后一科,对本经的所谓的“会权入实”的妙法,做一个劝信流通。这个地方有两段。
壬一、总标
看经文。
汝舍利弗 我此法印
为欲利益 世间故说
在所游方 勿妄宣传
佛告舍利弗说:“我此法印,为欲利益,世间故说。”佛陀说一佛乘的法印中道实相,在《法华经》直接开展出来众生本具、诸佛所证的一佛乘的思想,是为了利益一切世间而宣说的。佛陀就提醒所有的菩萨,在未来世中游化四方,要弘传本经,一定要注意观机逗教,不能够随便地来弘传《法华经》。我们解释一下。
其实《法华经》,除非你善根很强,初学者真的不适合。初学者你应该去学四谛法门,去学十二因缘等等。弘传《法华经》有一个条件,就是你根机要利。你可以有烦恼,没关系,你可以根利遮重或者根利遮轻,都可以。接受《法华经》只有两种人:
第一个,根利遮轻。根利遮轻的人他就是怎么样?他不要权法。这说明什么?蕅益大师说,根利遮轻是在净土中直接修《华严经》的人。他为什么招感净土呢?他烦恼淡薄嘛!所以他直接就修《华严经》,他不需要权法,直接修实法。
第二种人,就是我们这种,根利遮重,善根强但是烦恼也重。所以我们必须怎么样?有实法、有权法,要权实操作。就是站在一念心性的角度,面对如梦如幻的生死,修如梦如幻的我空观,来调伏生死,往生净土。还是要假借权法,就是根利遮重。
但是,前提都要善根强。如果善根不够,他要么不信,要么谬解,那么后果不堪设想,后面他可能产生毁谤。所以,我们在弘传《法华经》,佛陀特别提醒,弘法利生(我再讲一次),不一定要马上告诉众生真话,重点是他能不能接受。你说,我告诉他真如本性本来本具,这没有错啊。这不是错不错的问题,对他没有好处,这个法是不能说的。弘法的目的只有一个,是利益众生。所以“为欲利益,世间故说”。
权法的法印叫做三法印:诸行无常、诸法无我、涅槃寂静。这个没什么禁忌,“无常故苦,苦即无我”,趋向涅槃寂静这种法,你跟谁讲都可以。但是一佛乘的法甚深微妙,如果他产生错解,产生不信,产生毁谤,那叫做断佛种,那这个问题就严重了。因为它是不思议境,你根机不够,那你就先学三法印,这个一实相印先不要学。是这个概念。
壬二、别释 分二:癸一、释可说不可说;癸二、释可通不可通
我们看壬二的别释。
那么什么情况可说,什么情况不可说呢?佛陀列出个标准。看经文。
若有闻者 随喜顶受
当知是人 阿惟越致
佛陀这个地方的意思,他讲出两个重点,有两种人你可以直接跟他讲一佛乘的实相,“正直舍方便,但说无上道”。第一个,他有智慧的善根;第二个,他智慧善根不够,但是他对佛陀的信心十足,他靠信。这两种其中一种,要么有信心,要么有智慧。
我们先看智慧。第一个,这种人现生的善根是不退的。
“若有闻者,随喜顶受,当知是人,阿惟越致。”如果有人听了《法华经》以后,知道一佛乘的思想,知道我们众生本具的一念心性就是大白牛车,他怎么样呢?随喜赞叹,恭敬受持。那这个人就不简单了,那就不退转了。
当然,不退转有两种:一种是功德不退转,一种是善根不退转。功德不退转就比较高了,位不退、行不退、念不退,那他是圣人的境界。我们一般对《法华经》的不退转,是善根不退,就是过去生有闻思的智慧,产生信解,这个善根是不退的。所以这个地方就我们凡夫来说,偏重在善根不退。圣人听闻《法华经》能够接受,那叫一个功德不退。第一个善根不退,约的现生。
第二个约的过去。看第二段。
若有信受 此经法者
是人已曾 见过去佛
恭敬供养 亦闻是法
如果有一个人,第一次听《法华经》就能够信解受持:他马上相信,虽然不能马上做到,至少他随喜赞叹,那么这个人就不是一般人,一定是过去生有亲近过佛。也不一定说一定是正法时代见过佛陀,从广义来说,他可能是在佛陀的正法、像法、末法时代听过《法华经》的。因为《法华经》是一个难信之法,所以他不可能是第一次听,他是这样子的,他一定是复习而不是学习。
这个讲到他过去一定有善根。前面讲现在,这个讲过去。
我们看未来。这个人听《法华经》以后能够信受,他的未来是什么情况。看第三段。
若人有能 信汝所说
则为见我 亦见于汝
及比丘僧 并诸菩萨
如果有一个人能够“信汝所说”,懂得万法唯是一心、一心衍生万法,知道虽然我业障深重,虽然阿弥陀佛万德庄严,但是这都是唯心所现。我们如果把阿弥陀佛变现万德庄严那个能变现的心,跟我业障深重能变现的心拿出来,那两个心是一如无二如。你能够相信心佛众生三无差别,那么你就是见到佛陀,也是见到僧宝,也是见到法宝。你能够称性起修,那对你来说就没有所谓正法、像法、末法的问题了,因为一念心性是超越因缘的,那对你来说就是正法时代了。所以,这个人未来得度的因缘就特别好,他一定能够见佛、见法、见僧。这是讲到依止智慧的善根来信入《法华经》,这种人智慧善根强,可以。
第二种人是智慧善根弱,但是信心强。我们看下面这一段。
斯法华经 为深智说
浅识闻之 迷惑不解
一切声闻 及辟支佛
于此经中 力所不及
汝舍利弗 尚于此经
以信得入 况余声闻
其余声闻 信佛语故
随顺此经 非己智分
这个《法华经》的一佛乘妙法,原则上只能为具足大乘善根的深智者说,一般的凡夫、二乘,我法二执特别重,他的内心是迷惑不解的。我们一般人都是有法执的,你跟他讲善恶的因果,他就执着这个因果;你跟他讲空性,他就执着空性。就是你讲有、讲因果,他就着有,你讲空性他就执空。这个法执重的人是很难信入的。
那么这包括谁呢?声闻、辟支佛,在这个经中是“力所不及”。这个地方我们说明一下,这有差别。如果是一个入了圣位的人,二乘人,只要入了初果,你跟他讲一佛乘的思想,他一定可以接受,至少他不会毁谤,只有增上慢人会。
二乘人没有毁谤,因为他证得空性。什么叫空性?就是心性的一部分。我们再讲一次:真理只有一个,不管是空性也好,妙有也好,都是从一念心性显现出来的。所以一旦他证得空性,只要是佛陀开显的空性,他一定可以信受《法华经》。
当然,他可能要有一些过程,因为他法执很重,对空性的执着很重,他过程会产生疑、产生悔,但是他终究可以证入的。
我们看下一段。
“汝舍利弗,尚于此经,以信得入,况余声闻。”
舍利弗尊者是声闻人里面第一个开悟的。他怎么开悟的?诸位知道吗?他是对佛陀的信心。舍利弗尊者一开始听《法华经》的时候,他是怎么反应?他说:“将非魔作佛,恼乱我心耶?”他听到说:“十方佛土中,唯有一乘法。无二亦无三,除佛方便说。但以假名字,引导于众生。”你说偏空的涅槃是假的,世界上没有偏空涅槃。诸位!阿罗汉成就涅槃以后,是着急要入涅槃,你跟他讲说这个涅槃是一个假相,是一念心性所现的一个暂时的化城的假相,他怎么可以接受呢?所以他第一个反应,“将非魔作佛,恼乱我心耶?”
还好,佛陀用大悲心摄受他。还好,这些圣人有四不坏信,他对佛陀的信心是坚固的。所以,即便他不能依法信入,至少他依人,他修皈依,佛陀引用五佛说法才让他们慢慢地信入。所以,二乘人虽然法执重,但是他好就好在对佛陀有坚定不移的信心。其余的声闻,“信佛语故,随顺此经,非己智分”。其他法执重的,都必须要仰信佛语而成就一佛乘的思想。
所以说,这个一佛乘的法,它是不思议境,要么过去有栽培善根,要么对佛陀有坚定的信仰,是这样的一个情况信入的。对这两种人都是可以说《法华经》的。
癸二、释可通不可通 分二:子一、约大悲门莫为恶人说;子二、约大慈门应为善人说
这个法宝流通要拣别根机,分两段。
子一、约大悲门莫为恶人说 分四:丑一、非机不解;丑二、谤毁业因;丑三、谤毁罪报;丑四、大悲莫说
有些邪恶之人是不能说的。为什么呢?
丑一、非机不解
看经文。
又舍利弗 憍慢懈怠
计我见者 莫说此经
凡夫浅识 深着五欲
闻不能解 亦勿为说
这以下佛陀讲出六种人,你不能为他宣说《法华经》,应该先用方便法门,用业果、用空性来引导他。什么人呢?
第一个,憍慢。憍慢的人就是自恃己德,然后把自己的内心高举,高估了自己。他可能种姓高贵,或者色力庄严,或者聪明财富等等,特别高傲。这种高慢心特别重的人,你不能马上为他说《法华经》。
第二个,懈怠。懈怠的人就是怎么样呢?得少为足,胸量狭小,他不想再进步了。
第三个,计我见者。这一般来说是外道。外道是我执我见特别重,“莫说此经”。
第四个,凡夫浅识。凡夫浅识是指一般的世智辩聪,他是书读的很多。有些学者,小聪明,但是执着名相特别重的,这种人也不适合说《法华经》。
第五个,深着五欲。就是这个人攀缘心很重,对于五欲的贪爱很粗重,所以他向外攀缘的心很强,他也很难回光返照的。
第六个,闻不能解。根机比较迟钝,听闻以后不能理解的。
所以这六种人,憍慢、懈怠、计我见者、凡夫浅识、深着五欲、闻不能解,都不能够为其宣说《法华经》。这个《法华经》,你要信入,你这个我执、法执要淡薄一点,就是说有所得心要轻一点。一般有所得的人,他心是向外的。凡夫执着我,二乘人、权位菩萨会执着法,认为有一个功德法,就追求功德。一个人会回光返照,一定是我执法执轻,而且要够谦卑。
如果我们今天没有观机,那产生的后果,你可能就害了他,非常严重。后面会说明毁谤的业因跟它的果报。所以,我们在弘扬《法华经》的时候,一定要注意考虑他的善根。
http://www.zhujiediyiyin.com/yt108272/41649377.html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www.zhujiediyiyin.com。诸界第一因手机版阅读网址:www.zhujiediyiyin.com
这一段重颂的“合法”,主要讲到佛陀解决三界火宅的方法是“舍几用车”,佛陀放弃了中道的实相而强调我空的真理,因为众生的根机,很难在空跟有无碍的情况之下来了生脱死。因为一个执着心重的人,他要么着有,要么着空,你跟他讲不取不舍这种中道平衡,对他是很困难的,根机不够。根机不够,宁可着在我空,虽然不圆满,但起码能够了生死。所以我们说过,一开始不用要求圆满,契机是妙法,治病是良药。就是你在什么位置,你先知道自己现在需要什么。所以佛陀放弃了圆满的茶几,而用三乘的方便,就是要赶快把这些三乘诸子带离三界,因为时间紧迫。
所以,在三界的修习叫做分秒必争,你必须想办法在堕落三恶道之前出来。这样讲就简单了。如果你一堕落三恶道,那就非常麻烦了。因为我们好不容易听闻佛法,栽培各式各样的善根,一到三恶道,面目全非,重新整顿要花很多时间。所以针对整个三界的果报,必须快!我们必须要在堕落三恶道之前就赶快跳脱三界,最好是今生跳脱三界,佛陀的意思是越快越好。所以佛陀必须要“治乱世,用重典”,佛陀舍弃了中道实相,专讲我空的智慧,而且强调苦谛,强调苦谛就是让这个速度加快。厌离!
出来以后,我们说过,到了界外,你不能老是施设方便,你要开始怎么样?回归到正途,回到真如本性。你要面对你本来面目了,你不能老是要糖果吃了。所以,佛陀一开始是安立了一个涅槃寂静,到最后佛陀给的是一心真如。就是说,涅槃寂静是不存在的东西,“但以假名字,引导于众生”。我们希望追求一种快乐的感受,快乐感受有过失;佛陀告诉你一种没有过失的快乐,叫做涅槃寂静乐,大家就有兴趣了。但是佛陀到最后说,涅槃寂静乐是唯心所现的一个假相,佛陀要给你常、乐、我、净,更好的东西。所以到了“会权入实”,入这个实法的时候,我们每一个人就要开始面对我们的真实面貌了。真实面貌就是所谓的一心真如。
我们做一个说明。我们刚开始修学是有所住。佛陀先讲业果,所以我们一开始以善业为住。你看人天种性的人是欢喜善法,他善法越多越好,他做什么事都想这件事情是不是个善法。他用善法来当作他修学的最高目标,只要是善法,只要能让他来生得到快乐,他什么事都肯做。但是这样子有什么缺点呢?自我设限,你把你的生命设定在善恶的业果。虽然是“饶汝千般快乐”,但“无常终是到来”,所以你就以善恶的业果把自己给框住了。人天种性是这样子,以善法为住。
这种人天种性慢慢进步以后,佛陀讲到空性,以空性为住。这好一点了,至少他能了生死了。他看到什么事,就讲“诸行无常、诸法无我”。你给我一个皇帝做,你给我大富长者做,我用无常的观来观察这种东西,“无常故苦,苦即无我”,这个快乐果报是不能掌控的。所以,以善法为住就是生死轮回;以空性为住,达到出世的解脱,但是缺乏功德妙用。
所以我们一开始是先有所住,以空性为住而离开三界,就是法执嘛。法执好过我执,至少你执着的是一个清净法。但是,诸位!你离开三界就不能这样子了,你不能老是要求佛陀给你方便。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怎么样?回光返照,正念真如。我们要好好地冷静下来,向内看一看:你从什么地方来?看清生命的本来面目。所以到了三界以外,开始要成就无量的波罗蜜的时候,第一件事情,回到生命的原始点。就是把这些方便的法,善恶的业果、空性的这些法,全部拨开来。
禅宗二祖慧可大师见初祖,慧可大师讲一句话:弟子心不安,请和尚安心。初祖说:将心来,吾与汝安!说你那个心不安稳,不安稳的心在哪里呢?回光返照,觅心了不可得!三祖遇到二祖,那个时候三祖身体很多病痛,说我乞求向和尚忏罪。二祖说:将罪来,吾与汝忏!你把罪找出来,我就让你忏。三祖回光返照,觅罪了不可得。二祖说,我已经帮你忏罪了。四祖遇到三祖也是这个概念,说我要乞求解脱法门。三祖说,谁绑住你了?结果一回光返照,觅之了不可得。
就是说,我们一开始是需要方便,我们需要佛陀安一个法,让我住在这个法,把我带离三界,把我带离罪业,把我带离三恶道。但是我们总有一天要开始面对自己,我们的本来面目原来是“清净本然,周遍法界”。其实我们向外追求的东西都是一个过程,“何期自性,本自清净;何期自性,本自具足”,这个就是最好的车子,所有的成佛都是从这边开始的。
当然,我们刚开始不能接受,那必须要佛陀创造一个涅槃的假相,创造一个我空的法,来带离三界。但是,离开三界以后,我们开始要面对真实的自己,就是所谓的正因佛性。这个就是《楞严经》说的圆满的因地,成佛的因地。你只要没有面对自己,严格来说,你还没有在成就佛陀的资粮,还没有。就是说,你要煮饭,你不是马上去烧东西,你要找到米。你没有找米,你用沙去煮饭,你一天到晚修空性,你修它三大阿僧祇劫,你还是空性。空性不能成佛,空性可以让你解脱。所以,你一旦要步入成佛之道,第一件事情,找到成佛的正因,就是清净心,一念的离相清净心,这是关键!所以,为什么说“是乘微妙,清净第一,于诸世间,为无有上”?就是这个概念。就是佛陀先创造方便,想办法先把你从三界拉出来;拉出来以后,我们开始面对众生本具、诸佛所证的一念心性,就是大白牛车的问题了。
丑四、颂合佛言不虚 分二:寅一、总标不虚章门;寅二、别明不虚之义
我们看最后的总结。那么这样子讲,佛陀一开始没有讲真话,没有告诉我们,原来我们的心是清净的、是具足的,而捏造一个我空的假相、涅槃的假相来引导我们,那这样子佛陀到底有没有虚妄,有没有说妄语?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探讨。
颂合佛言不虚,意思就是佛陀是不虚妄的。它的理由有两段。
寅一、总标不虚章门
看经文。
告舍利弗 汝诸人等
皆是吾子 我则是父
汝等累劫 众苦所烧
我皆济拔 令出三界
佛陀说,“汝诸子等”,你们三乘的佛弟子,都是我多生多劫慢慢慢慢、点点滴滴,示现作你们的师父,示现作你们的兄弟姐妹,来教育你们,你们的善根都是我给的。所以佛陀是我们的法身父母。尽管我们多生多劫以来,“众苦所烧”,为这个生老病死的业报身所烧,但佛陀总是不离不弃,多次地示现人间,用种种的方便来救拔我们离开三界。这个是说明父子情深,方便救拔。
看第二段。
我虽先说 汝等灭度
但尽生死 而实不灭
今所应作 唯佛智慧
障碍既除,佛陀必须要“会权入实”了。我虽然前面说“汝等灭度”(三乘的诸子在三界里面游戏,追求快乐,所以佛陀不得不创造另外一种快乐,一种没有过失的快乐来引导我们,所以这个叫做灭度,一种没有过失的寂静快乐),但是这种快乐其实只是“但尽生死”,它不是真正的圆满的灭度。“今所应作,唯佛智慧。”我的目的只是把你从生死里面带出来,你已经离开了这个三界的生死,你就不应该再要求佛陀一天到晚给你蛋糕吃、给你糖果吃、给你方便,你要面对的是真实的智慧了,你要面对你自己内心深处的那个真实智慧。
古德说这段经文跟前面的三段是不太一样。我们说过,前面的三段说明“不虚”,偏重在法。佛陀答应给你三车,结果给你一个更好的大白牛车。所以这一比较,大白牛车比三车还高贵,所以“以重夺轻故不虚”。
前面的不虚偏重在所给予的功德之法,这个地方的不虚偏重在佛陀内心的平等。这个地方佛陀诉诸感情,父子情深。作为一个父亲,我怎么可能对大儿子比较好、对小儿子不好?不可能!哦,你是菩萨,你是长子,我给你大白牛车;那你是二乘人,你是庶子,你是次子,小儿子,我给你羊车、鹿车?不可能!所以,这个地方佛陀的平等不是约法安立平等,是约心。就是说,“三界众生,皆是吾子,我则是父”。
所以,这个地方的经文强调不虚是诉诸父子的情感。父子情深,所以内心是平等的,是这个概念。
寅二、别明不虚之义卯一、明皆是佛子理应平等;卯二、明不能受大乃说三乘;卯三、明后若堪受还与大法
我们看寅二的“别明不虚之义”。
这个平等是怎么一个平等法呢?佛陀的平等,跟我们说的齐头式的平等不一样。佛陀的平等是契机式的平等,就是说,对你是好的,就是平等。
卯一、明皆是佛子理应平等
看经文。
若有菩萨 于是众中
能一心听 诸佛实法
诸佛世尊 虽以方便
所化众生 皆是菩萨
如果我们具足大乘善根,一开始就能够接受中道实相,能够同时离一切相、即一切法,能够同时深入三界的果报又不贪染三界……如果我们有这个本事,佛陀当然会说诸佛实法,一定会跟我们讲说称性起修:你既然有这个根机,那你也不要离开三界了,你直接修《华严经》,直接修菩提心,修六度法门。什么叫成佛之道?三界就是你成佛之道!那么佛陀直接讲真实话,就不跟你讲方便了。对我们根性够的人是这样子的,所谓“诸佛世尊,虽以方便,所化众生,皆是菩萨”。其实所有的都是菩萨道,只是说你的菩萨道是后半段的菩萨道,还是前半段就走菩萨道。这个地方是说,佛陀的平等就是内心是平等,但是要落实到教育那就要看根机了。你如果是这种根机,那当然佛陀直接讲大乘法,那就不要再跟你讲什么我空法空了,直接讲一念心性称性起修了。这第一个。
那如果我们没办法接受呢?看第二个。
卯二、明不能受大乃说三乘
看经文。
若人小智 深着爱欲
为此等故 说于苦谛
众生心喜 得未曾有
佛说苦谛 真实无异
假设我们的智慧善根,特别大乘的善根薄弱,根钝而且是遮重,贪爱的烦恼又特别重,根钝遮重的情况下,为此等众生说于苦谛。贪爱心重的人,一旦涉入到三界的菩萨道,可能会贪求三界快乐的果报,所以这个地方佛陀就不能讲中道实相了,就讲苦谛,强调三界的过失。说三界的快乐是无常的,是不可掌控的,所以无常故苦。谁愿意得到一个不安稳的东西呢?这个不安稳就是痛苦,既然痛苦,表示生命不可掌控。你如果能够掌控生命,你会让自己死掉吗?不可能。你如果能够掌控生命,那生命就不应该有死亡的问题、生病的问题了。所以无常故苦,苦即无我。生命会有痛苦,表示这个东西业力说了算,不是我们说了算。
这个苦谛对我们来说相应,“众生心喜”,契机就心喜,就感到受益,“得未曾有”。所以,“佛说苦谛,真实不虚”,的确是个痛苦。佛陀说方便,其实也合乎事实。这是第一个。
看第二个。
若有众生 不知苦本
深着苦因 不能暂舍
为是等故 方便说道
诸苦所因 贪欲为本
我们知道痛苦以后要找原因。我们为什么会痛苦,我们怎么就落入生死轮回?那佛菩萨怎么就不会生死轮回呢?
“若有众生,不知苦本,深着苦因”,所以就贪着三界的快乐跟执着,“不能暂舍,为是等故,方便说道,诸苦所因,贪欲为本”。
轮回的根本就是爱取。对于快乐的果报,产生贪爱也就算了,我们还产生坚固的执取,去掌控它,从今生来讲叫做主宰,对来生叫做期待,我们对来生有一种快乐的期待。对今生的快乐有一种主宰性,对来生有期待性,这个就是生死的根本,这种心态就是生死的根本。所以先讲苦果,再讲苦因。
那怎么办呢?当然就要灭除苦因了。
什么叫做灭谛?我们看下一段。
若灭贪欲 无所依止
灭尽诸苦 名第三谛
佛陀的重点在灭除我们心中的爱取,就是以无常、无我的智慧——无常故苦、苦即无我,把我爱执那个“我”拔掉,你不要看到什么东西都跟“我”连接。这样子这个“我”被破坏以后,三界的果报就没有依止处了,“灭尽诸苦,名第三谛”。就是灭谛。
前面是苦谛、集谛,这是灭谛。灭谛就是修无常、无我的智慧,来断除我们对贪爱的相续。
这就是最后一段。
为灭谛故 修行于道
离诸苦缚 名得解脱
那么最后的解脱,什么叫解脱呢?“为灭谛故”,为了成就涅槃的缘故,修行这个无常、无我的道,就是智慧,所以离开三界的果报,这个就是所谓的解脱。其实与其说我们从痛苦的果报解脱出来,倒不如说从我们心中的妄想解脱出来。
这个地方强调的就是苦集灭道。其实苦集灭道分成两块,苦谛是一个关键。就是说,生命的改变,你要先了解自己。就是当我们知道我们生命的现象是痛苦的,我们才会产生改变。
比方说,往生极乐世界。你为什么往生极乐世界呢?很多人说这里就是极乐世界,但蕅益大师不同意。他说三界是让你堕落的地方,极乐世界是一个好梦的地方。就是说,我们今天要离开三界的果报,首先要告诉自己为什么要离开,所以你要知道三界的果报是痛苦的。这个痛苦包括诸天的快乐,因为这种快乐是无常的,是不可掌控的,所以首先了解生命的现象,第二个才是真正地学习正确的方法。这两个重点,苦谛是一个,出离心;第二个,集谛、道谛跟灭谛就是一个方法,就是无常、无我的方法。
卯三、明后若堪受还与大法
这段经文我们解释一下,看卯三。
是人于何 而得解脱
但离虚妄 名为解脱
其实未得 一切解脱
佛说是人 未实灭度
“是人于何,而得解脱?”前面说过,三界的解脱,这个解脱是怎么安立的?它只是远离虚妄,就是破妄。我们在三界里面,本来三界没有错。你看圣人他要广度众生,要积功累德,他也是来到三界,他怎么就没有生死呢?他怎么就没有起火呢?我们自己捏造一个我执的掌控,所以佛陀用我空观破除我执,从这个地方安立解脱。是远离我们心中的一种我执的妄想,这个叫解脱。其实,从成佛之道来说,我们自性的功德还没有真正地开显,所以从菩提道的角度,还没有得到大乘的解脱。所以“佛说是人,未实灭度”,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。
我们看最后一段。
斯人未得 无上道故
我意不欲 令至灭度
我为法王 于法自在
安隐众生 故现于世
这些二乘的诸子,透过无常、无我的智慧离开了三界,但是没有成就无上菩提道。作为佛陀,我们前面说过,佛陀的心是平等的,佛陀不可能忍心把二乘人永远放在偏空涅槃,不可能的。我不可能让你永远活在偏空涅槃。为什么呢?因为我作为一个法王,“于法自在”,佛陀有无量的波罗蜜,无量的功德庄严,我只是为了安稳众生而出现世间。
这个地方经文是说佛陀的不虚、佛陀的平等。并不是说,我是父亲,我给你们每一个都一样的东西才叫平等。这个不是平等。平等的意思是说,对你来说什么情况比较好,那就是平等。当我们的善根够的时候,佛陀直接讲一佛乘,那你就不要离开三界了,也不要往生极乐世界了。你有这个本事接受中道实相,你在三界操作的时候,真的做到“犹如莲华不着水,亦如日月不住空”,那恭喜你!那你四圣谛也不要修了,你直接发菩提心修六度。
当然,我们如果做不到这一点,那佛陀必须要一步一步,先知苦、断集、慕灭、修道,先离开三界,然后再讲真实的一佛乘的思想。这个地方就是说,“我为法王,于法自在,安隐众生,故现于世”,先得安稳,再求自在,这个是佛陀的态度。所以从佛陀的发心来说,是平等的。
那么到这个地方,等于是整个〈譬喻品〉的内容都结束了。
辛三、劝信流通 分二:壬一、总标;壬二、别释
我们看辛三的劝信流通。这最后一科,对本经的所谓的“会权入实”的妙法,做一个劝信流通。这个地方有两段。
壬一、总标
看经文。
汝舍利弗 我此法印
为欲利益 世间故说
在所游方 勿妄宣传
佛告舍利弗说:“我此法印,为欲利益,世间故说。”佛陀说一佛乘的法印中道实相,在《法华经》直接开展出来众生本具、诸佛所证的一佛乘的思想,是为了利益一切世间而宣说的。佛陀就提醒所有的菩萨,在未来世中游化四方,要弘传本经,一定要注意观机逗教,不能够随便地来弘传《法华经》。我们解释一下。
其实《法华经》,除非你善根很强,初学者真的不适合。初学者你应该去学四谛法门,去学十二因缘等等。弘传《法华经》有一个条件,就是你根机要利。你可以有烦恼,没关系,你可以根利遮重或者根利遮轻,都可以。接受《法华经》只有两种人:
第一个,根利遮轻。根利遮轻的人他就是怎么样?他不要权法。这说明什么?蕅益大师说,根利遮轻是在净土中直接修《华严经》的人。他为什么招感净土呢?他烦恼淡薄嘛!所以他直接就修《华严经》,他不需要权法,直接修实法。
第二种人,就是我们这种,根利遮重,善根强但是烦恼也重。所以我们必须怎么样?有实法、有权法,要权实操作。就是站在一念心性的角度,面对如梦如幻的生死,修如梦如幻的我空观,来调伏生死,往生净土。还是要假借权法,就是根利遮重。
但是,前提都要善根强。如果善根不够,他要么不信,要么谬解,那么后果不堪设想,后面他可能产生毁谤。所以,我们在弘传《法华经》,佛陀特别提醒,弘法利生(我再讲一次),不一定要马上告诉众生真话,重点是他能不能接受。你说,我告诉他真如本性本来本具,这没有错啊。这不是错不错的问题,对他没有好处,这个法是不能说的。弘法的目的只有一个,是利益众生。所以“为欲利益,世间故说”。
权法的法印叫做三法印:诸行无常、诸法无我、涅槃寂静。这个没什么禁忌,“无常故苦,苦即无我”,趋向涅槃寂静这种法,你跟谁讲都可以。但是一佛乘的法甚深微妙,如果他产生错解,产生不信,产生毁谤,那叫做断佛种,那这个问题就严重了。因为它是不思议境,你根机不够,那你就先学三法印,这个一实相印先不要学。是这个概念。
壬二、别释 分二:癸一、释可说不可说;癸二、释可通不可通
我们看壬二的别释。
那么什么情况可说,什么情况不可说呢?佛陀列出个标准。看经文。
若有闻者 随喜顶受
当知是人 阿惟越致
佛陀这个地方的意思,他讲出两个重点,有两种人你可以直接跟他讲一佛乘的实相,“正直舍方便,但说无上道”。第一个,他有智慧的善根;第二个,他智慧善根不够,但是他对佛陀的信心十足,他靠信。这两种其中一种,要么有信心,要么有智慧。
我们先看智慧。第一个,这种人现生的善根是不退的。
“若有闻者,随喜顶受,当知是人,阿惟越致。”如果有人听了《法华经》以后,知道一佛乘的思想,知道我们众生本具的一念心性就是大白牛车,他怎么样呢?随喜赞叹,恭敬受持。那这个人就不简单了,那就不退转了。
当然,不退转有两种:一种是功德不退转,一种是善根不退转。功德不退转就比较高了,位不退、行不退、念不退,那他是圣人的境界。我们一般对《法华经》的不退转,是善根不退,就是过去生有闻思的智慧,产生信解,这个善根是不退的。所以这个地方就我们凡夫来说,偏重在善根不退。圣人听闻《法华经》能够接受,那叫一个功德不退。第一个善根不退,约的现生。
第二个约的过去。看第二段。
若有信受 此经法者
是人已曾 见过去佛
恭敬供养 亦闻是法
如果有一个人,第一次听《法华经》就能够信解受持:他马上相信,虽然不能马上做到,至少他随喜赞叹,那么这个人就不是一般人,一定是过去生有亲近过佛。也不一定说一定是正法时代见过佛陀,从广义来说,他可能是在佛陀的正法、像法、末法时代听过《法华经》的。因为《法华经》是一个难信之法,所以他不可能是第一次听,他是这样子的,他一定是复习而不是学习。
这个讲到他过去一定有善根。前面讲现在,这个讲过去。
我们看未来。这个人听《法华经》以后能够信受,他的未来是什么情况。看第三段。
若人有能 信汝所说
则为见我 亦见于汝
及比丘僧 并诸菩萨
如果有一个人能够“信汝所说”,懂得万法唯是一心、一心衍生万法,知道虽然我业障深重,虽然阿弥陀佛万德庄严,但是这都是唯心所现。我们如果把阿弥陀佛变现万德庄严那个能变现的心,跟我业障深重能变现的心拿出来,那两个心是一如无二如。你能够相信心佛众生三无差别,那么你就是见到佛陀,也是见到僧宝,也是见到法宝。你能够称性起修,那对你来说就没有所谓正法、像法、末法的问题了,因为一念心性是超越因缘的,那对你来说就是正法时代了。所以,这个人未来得度的因缘就特别好,他一定能够见佛、见法、见僧。这是讲到依止智慧的善根来信入《法华经》,这种人智慧善根强,可以。
第二种人是智慧善根弱,但是信心强。我们看下面这一段。
斯法华经 为深智说
浅识闻之 迷惑不解
一切声闻 及辟支佛
于此经中 力所不及
汝舍利弗 尚于此经
以信得入 况余声闻
其余声闻 信佛语故
随顺此经 非己智分
这个《法华经》的一佛乘妙法,原则上只能为具足大乘善根的深智者说,一般的凡夫、二乘,我法二执特别重,他的内心是迷惑不解的。我们一般人都是有法执的,你跟他讲善恶的因果,他就执着这个因果;你跟他讲空性,他就执着空性。就是你讲有、讲因果,他就着有,你讲空性他就执空。这个法执重的人是很难信入的。
那么这包括谁呢?声闻、辟支佛,在这个经中是“力所不及”。这个地方我们说明一下,这有差别。如果是一个入了圣位的人,二乘人,只要入了初果,你跟他讲一佛乘的思想,他一定可以接受,至少他不会毁谤,只有增上慢人会。
二乘人没有毁谤,因为他证得空性。什么叫空性?就是心性的一部分。我们再讲一次:真理只有一个,不管是空性也好,妙有也好,都是从一念心性显现出来的。所以一旦他证得空性,只要是佛陀开显的空性,他一定可以信受《法华经》。
当然,他可能要有一些过程,因为他法执很重,对空性的执着很重,他过程会产生疑、产生悔,但是他终究可以证入的。
我们看下一段。
“汝舍利弗,尚于此经,以信得入,况余声闻。”
舍利弗尊者是声闻人里面第一个开悟的。他怎么开悟的?诸位知道吗?他是对佛陀的信心。舍利弗尊者一开始听《法华经》的时候,他是怎么反应?他说:“将非魔作佛,恼乱我心耶?”他听到说:“十方佛土中,唯有一乘法。无二亦无三,除佛方便说。但以假名字,引导于众生。”你说偏空的涅槃是假的,世界上没有偏空涅槃。诸位!阿罗汉成就涅槃以后,是着急要入涅槃,你跟他讲说这个涅槃是一个假相,是一念心性所现的一个暂时的化城的假相,他怎么可以接受呢?所以他第一个反应,“将非魔作佛,恼乱我心耶?”
还好,佛陀用大悲心摄受他。还好,这些圣人有四不坏信,他对佛陀的信心是坚固的。所以,即便他不能依法信入,至少他依人,他修皈依,佛陀引用五佛说法才让他们慢慢地信入。所以,二乘人虽然法执重,但是他好就好在对佛陀有坚定不移的信心。其余的声闻,“信佛语故,随顺此经,非己智分”。其他法执重的,都必须要仰信佛语而成就一佛乘的思想。
所以说,这个一佛乘的法,它是不思议境,要么过去有栽培善根,要么对佛陀有坚定的信仰,是这样的一个情况信入的。对这两种人都是可以说《法华经》的。
癸二、释可通不可通 分二:子一、约大悲门莫为恶人说;子二、约大慈门应为善人说
这个法宝流通要拣别根机,分两段。
子一、约大悲门莫为恶人说 分四:丑一、非机不解;丑二、谤毁业因;丑三、谤毁罪报;丑四、大悲莫说
有些邪恶之人是不能说的。为什么呢?
丑一、非机不解
看经文。
又舍利弗 憍慢懈怠
计我见者 莫说此经
凡夫浅识 深着五欲
闻不能解 亦勿为说
这以下佛陀讲出六种人,你不能为他宣说《法华经》,应该先用方便法门,用业果、用空性来引导他。什么人呢?
第一个,憍慢。憍慢的人就是自恃己德,然后把自己的内心高举,高估了自己。他可能种姓高贵,或者色力庄严,或者聪明财富等等,特别高傲。这种高慢心特别重的人,你不能马上为他说《法华经》。
第二个,懈怠。懈怠的人就是怎么样呢?得少为足,胸量狭小,他不想再进步了。
第三个,计我见者。这一般来说是外道。外道是我执我见特别重,“莫说此经”。
第四个,凡夫浅识。凡夫浅识是指一般的世智辩聪,他是书读的很多。有些学者,小聪明,但是执着名相特别重的,这种人也不适合说《法华经》。
第五个,深着五欲。就是这个人攀缘心很重,对于五欲的贪爱很粗重,所以他向外攀缘的心很强,他也很难回光返照的。
第六个,闻不能解。根机比较迟钝,听闻以后不能理解的。
所以这六种人,憍慢、懈怠、计我见者、凡夫浅识、深着五欲、闻不能解,都不能够为其宣说《法华经》。这个《法华经》,你要信入,你这个我执、法执要淡薄一点,就是说有所得心要轻一点。一般有所得的人,他心是向外的。凡夫执着我,二乘人、权位菩萨会执着法,认为有一个功德法,就追求功德。一个人会回光返照,一定是我执法执轻,而且要够谦卑。
如果我们今天没有观机,那产生的后果,你可能就害了他,非常严重。后面会说明毁谤的业因跟它的果报。所以,我们在弘扬《法华经》的时候,一定要注意考虑他的善根。
http://www.zhujiediyiyin.com/yt108272/41649377.html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www.zhujiediyiyin.com。诸界第一因手机版阅读网址:www.zhujiediyiyin.com